- Jul 14 Fri 2017 22:56
thoughts on There Will Be Blood (2007)
- Jul 06 Thu 2017 15:22
Zizek - Left and Right
- Jul 04 Tue 2017 17:54
欺瞞的藝術:Westworld pt.2
- Jun 24 Sat 2017 13:36
notes on Fargo pt.3 / Memes > Genes pt.2
《正經好人》:柯恩兄弟的貓
http://giselemine.pixnet.net/blog/post/217514921
Fargo S3採用了《正經好人》的母題「薛丁格的貓」,
但與其討論宗教問題,在此變成了搞笑的「薛丁格的警長」,
在或多或少漠視女性員警的環境中,一個即將被換掉的女警長Gloria,
在這段時間內,既是警長、又非警長,
在這段虛無飄渺的Limbo狀態下,連各種常用電器都當她不存在似的:
自動門不開、自動水龍頭也不灑水等等。
彷彿整個科技社會,沒有把她註記在系統當中。
---
這讓我聯想到之前想過的問題,各個社群網站的使用方法,
雖然都會相互模仿最受歡迎的那個部分,但終究在群眾用法上各有差別。
我個人認為,tumblr是比較容易形成資訊掛帥、部落格主人本身較為不顯著的狀態。
(各種fuckyeah系列、VAPORWAVE、甚至我還看過專門蒐集小孩子被揍在哭的照片)
因為它的標籤搜尋很方便,而也很多以各種明星、娛樂類型、專精範疇為主軸的專門頁面。
眾人成了資訊的搬運工,但是大家都很開心,因為那讓資訊得以快速傳播、變形、聚匯。
你即使很常reblog某個用戶的內容,但你往往還是對此用戶一無所知(除非你跟他用信件聊天),
交流就是僅限在同好的資訊交換。
Facebook號稱是以自然人為使用戶個體,順水推舟便以這個方向努力。
然而Facebook給了人一種錯誤的安全感,畢竟人類的交流都是會忌諱讓對方無聊、惱怒,
但是在並非親自見面的交流中,往往會在不適當的方式下給予「過量的親暱」。
而這種過量的親暱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因為不是每個人每天都有心情跟你掏心掏肺的。
若你選擇與他「同好資訊交換」,往往也要順道接受對方的日常抱怨、政治評論、旅遊照片等等。
(倒不是說tumblr沒辦法這樣用,只不過真的很罕見,大概除了那些網美吧)
豆瓣頁面上的乾淨,讓人閱讀很方便。
而以書本、電影、音樂所堆砌的身分,當你很認真把那些清單按一按之後,
因為整理資訊耗費了很多時間精力,若要突然拋棄這些成果是有點難的。
- Jun 22 Thu 2017 19:57
Chinese mythology figures
燧人氏 dat fire guy
伏羲氏 dat hunter guy
神農氏 dat herb guy
有巢氏 dat HGTV guy
嫘祖 dat knitting lady
- Jun 19 Mon 2017 23:39
童年的恐怖觀影經驗 pt.2
(沒錯,是T2的液態金屬人演的)
https://kooltvblog.blogspot.tw/2010/04/despite-mildly-successful-dalliance-in.html
很B的影集The Outer Limits,但有在小時候腦海中留下印象。
沙王
The Sandking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EA1nDmoQDc
外星監獄
Quality of Merc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zwaNaE8q_E
山妖(我愛野菊花)
小時候看錄影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nTQVhvjAic
還有一部應該其實不太恐怖,劇情是講電話的老太太被兇手用電話筒打死,
這樣想起來覺得有點蠢。
這樣講起來,液態金屬人也有在別人講電話的時候把人家嘴巴刺穿。
- Jun 17 Sat 2017 18:02
random thoughts on combat sports
最近菲德(Fedor Emelianenko)又要打比賽了,讓我回想起自己看MMA已經十幾年了,
如果以廣義的格鬥,例如Pancrase或者K-1也算的話,
就已經差不多二十年了,天啊。
[K-1]
以前玩電動會選安迪霍格(Andy Hug),他的絕招是踵落,用了觀眾就會歡呼,
可是印象中他在電動裡蠻爛的,還是那些職業摔角角色比較強。
彼得阿茲(Peter Aerts)記得還可以,絕招是右上段踢。
Ernesto Hoost,Jérôme Le Banner這些選手也都很有看頭。
以前K-1還會舉辦空手道對自由搏擊這種團體賽,還蠻有趣的。
不過開始比較認真看的時候,大概是2000中期,
也就是巨神兵Semmy Schilt橫掃巡迴賽的開始,
其實那個時候還蠻討厭看他打拳的,身材優勢太強大,
像Glaube Feitosa這種拳風蠻有趣的選手也是都要被他打爆。
但現在回想起他只要入巡迴賽就必拿冠軍的這種威能,
其實真的是蠻厲害的。
這段期間也見證了Badr Hari的成長史,從一個有天分的中二,
變成史上最強的中二拳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qttXkxxt4k
彼得阿茲的長青也讓人驚訝,基本上已經過了巔峰期十年以上的時候,
還是跟現役選手打得很有拼。
[MMA]
以前Kazza時代的時候,只有一些格雷西家族(Gracie Family)的精華影片可以看,
後來網路逐漸發達之後,知道相關消息就越來越方便了。
米爾柯(Mirko Crocop),修巴(Wanderlei Silva),菲德
這些以前最關注的選手,都已經離巔峰期超過十年了,
Crocop跟Fedor的對決,當時應該堪稱世界第一與第二的對決:
https://vimeo.com/19761722
因為是從Pride開始迷MMA,所以剛看UFC的賽制不太習慣,
在Pride被UFC收購之後,當時也希望Pride過去的選手有好表現。
將軍(Shogun)應該是最讓人欣慰有拿到冠軍,
丹韓德森(Dan Henderson)不知道怎樣吃錯藥,變得很仰賴他的H-bomb右拳。
蜘蛛人(Anderson Silva),喬西艾多(Jose Aldo)這兩位巴西選手,
還有喬治聖皮耶(GSP)這位加拿大選手,
都各自統治了自己的量級八年左右的時間。
強瓊斯(Jon Jones)的崛起,MMA終於出現超強天分堪比麥可喬登的運動員,
但他也太中二,有點浪費天賦的感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7RvTqiBXII
[MMA解析]
Youtube風行之後,格鬥評論家讓一般觀眾更容易看懂比賽在幹麼,
Jack Slack, Lawrence Kenshin, BJJ Scout. Gracie Breakdown,
這些頻道讓觀眾越來越看得懂戰術跟技術細節。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2i7H-EzzpQLeaj3Qplatjw
https://www.youtube.com/user/LawrenceKenshin
https://www.youtube.com/user/BJJSCOUT
https://www.youtube.com/user/GracieBreakdown
- Jun 10 Sat 2017 18:04
分類的藝術
音樂有其出現的背景,但沒有血統或基因。(memes, not genes)
表象的藝術,淵源可能南轅北轍,卻可能成品最終很類似。
分類若要有效率,就要把特殊者指出來,
而非過濾之後,仍然大部分樣本仍都包含其中。
如果過濾音樂的範疇是「有聲音出現」,那就等於沒過濾,
如果A片的過濾條件是「有性器官出現」,等於99%的樣本都符合,
那還不如設置範疇「無性器官出現」,讓偏好此道的人方便尋找。
一個顯題(thematic)有其背景條件,但不等同於它的背景條件。
做特定的音樂,主軸就是做符合該音樂形式的音樂,
而不是「體驗當初做那種音樂傢伙的生活、採取做那種音樂的人的精神態度」,
如果有這種敬意與學習精神當然很好,但畢竟不是重點。
忙著背誦那些脈絡條件的人,也只是在宣讀教條而已。
藝術活動連帶著某種生活方式,但那種生活方式也不會讓成果憑空生出來。
即使連帶著一整套的禮數以及社群凝聚的觀念,
但是光熟稔這些圈內互動模式,也是不會成為創作助力的。
- Jun 10 Sat 2017 18:03
Memes > Genes
I've wrote about the antagonism between nature and nurture.
https://www.douban.com/note/611178822/
I think memes are anterior to genes, because they're both vessels for information,
their function is to self-replicate and to mutate, spreading all over the world.
But the existential conditions for memes are less limited,
there're a variety of "hosts" for memes to grow.
For trans-humanism (at least some of them), humanity is merely the stepping stone,
for technology to eventually self-aware and transcends human control.
https://www.douban.com/note/609084824/
https://www.douban.com/note/602131341/
- Jun 10 Sat 2017 16:54
人與其二重身:科幻作品隨想
- Apr 16 Sun 2017 22:37
my favorite comedy films
A Clockwork Orange (1971)
Shaun of the Dead (2004)
Ninotchka (1939)
Pulp Fiction (1994)
Spalovač mrtvol (1969)
Stastny konec (1967)
Sedotta e abbandonata (1964)
Bringing Up Baby (1938)
Some Like It Hot (1959)
The Invisible Man (1933)
Figaro & Cleo (1943)
Cet obscur objet du désir (1977)
Jackass: The Movie (2002)
Dumb & Dumber (1994)
Jim Jefferies Alcoholocaust (Video 2010)
Watermelon Man (1970)
Femina ridens (1969)
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1998)
Being There (1979)
The Eagle Shooting Heroes (1993)
- Apr 11 Tue 2017 16:15
my guitar meditation
- Jan 02 Mon 2017 22:53
my cover of "City of Stars"
my little attempt to play the song from the movie La La Land (201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P5Lb0EYPNg
xxx
- Dec 12 Mon 2016 21:00
2016年聽過的最佳唱片
- Dec 08 Thu 2016 21:29
my youtube
- Sep 06 Tue 2016 22:08
notes on Cafe Society (2016)
- Jan 31 Sun 2016 18:40
notes on 45 Years (2015)
1) 就像《第三謊言》不在家的兒子一樣,得不到的最美,不在場的不會顯露現實面的平庸或醜惡
2)劇末搭計程車的影像跟收音好像有點粗嘎
- Jan 06 Wed 2016 19:57
best music of 2015
Soft Machine - Switzerland 1974
Larry Coryell - Heavy Fe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