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nter the Void (2009)
http://www.imdb.com/title/tt1191111/
 
1. 
觀眾可以把它想成只是一場難受的嗑藥經驗(bad trip)。
也可以想成是嗑藥嗑到死掉,更可以把槍擊與其後續都想成真有其事:
人在死後真的有某種靈魂/無身體的意識,可以徘徊在人間,觀看死後發生的事件。


2.
不管想解讀為怎樣,正是片頭Alex對於死者之書的介紹,有著簡明扼要的導讀效果:
這讓觀眾容易進入接下來要演的內容。

死前第一人稱的主觀鏡頭,跟死後的越肩鏡頭/背部入鏡有所區別。
至於死後的鏡頭是彌留幻象還是真有超越身體侷限的意識?
觀眾通常已被前面段落引導,姑且信其有:
畢竟一開始故事人物Alex已經苦口婆心跟你解釋那本書的大概內涵。
所以,之後若鏡頭飛翔俯視、大玩特技,其實也是意料中事。

3.
關於死前的主觀鏡頭,如以嗑藥後以柔焦表現視線模糊,或者以鮮豔畫面表現藥物幻像,
這些手法都是可接受的;只有一個,個人覺得有點不耐:眨眼。
畢竟觀影者自己也要眨眼,主觀鏡頭又眨眼,
也許這是一種對主觀鏡頭刻畫的忠實,但我覺得有點煩。

4.
Alex跟男主角妹妹的車禍只是惡夢?
是父母車禍之重演,只是在幻像中置換為自己希望湊成一對的Alex跟妹妹?
還是他們兩個的死亡,才能讓男主角沒有牽掛地離開人世?

5.
男主角在幻像中再次投胎為自己媽媽的小孩?

6.
反覆出現的螺旋視覺主題:zoom in 到某個物體(通常是圓形),模擬遁入漩渦的樣子,
一方面用來表現超驗意識不同於一般意識之處,另一方面當然也是因為轉場方便。

但是這招用久了,觀影者會膩,新奇感褪去後,會質疑導演為什麼有這一種奇怪的執著:
「okay桌上有一個圓形煙灰缸,他現在要不是要特寫那個菸灰缸來轉場了.....」
就會有這種不耐感。
當然,這方式來轉場是最方便的,因為要叫攝影機穿越牆壁來表現超驗意識太麻煩了。

比較有趣的是嬰屍那段,我當初看就想說:該不會真的要這樣惡搞特寫嬰屍來轉場吧,
結果他真的遁入嬰屍了,噗噗。

7.
廚房那段用的魚鏡效果還蠻炫的。


8.
同樣一段戲,一次演員不入鏡,一次拍到演員背部,
不知道是不是用兩台同時拍?
 

9.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裏面也有鏡頭飛翔俯視,就飛行速度方面好像還比這片炫。
只不過《遁入虛無》有些段落在市區超低空俯視,不知道是開車懸吊還是用遙控飛機拍的?
而且鏡頭不只是擺著而已,還會移動。
 
10.
鏡頭飛上去飛機上面看嬰兒喝奶
LO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elem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