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  

Nattlek (1966)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0740/

這位女導演Mai Zetterling是演員出身。

這部瑞典片的確讓人聯想到柏格曼:
首先,本片用的演員跟柏格曼班底雷同:
英格麗杜琳、《假面》那個小朋友、演Aunt Astrid那個老太太Naima Wifstrand ;

其次,這部片的怪誕派對氣氛令人聯想起《狼之時刻》,
母子關係的題材接近《哭泣與耳語》,
但它拍攝的時間是跟《假面》差不多時期,甚至更早一點,所以應該沒有挪用之嫌。

黑白攝影加上歐陸爵士(配樂蠻出色的),使我原本以為自己會喜歡這部片,
但是影片的大多數時間都讓我沉悶,後面稍微有回神一點點。

童年的母子關係奠定了Jan的今日性格。
這份關係是否被太過重視?
即使是幻覺,仍然可以囚禁一個人,就像遊戲規則對孩童的制約一樣。
說不定只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

 

2  

儘管是母親(英格麗杜琳飾)的地位對Jan而言如此重要,
Aunt在母親的喪禮儀式上卻不斷吐槽她,強調她在世界上什麼都沒有留下,
她什麼都不是(nothing at all)。
這部電影當然不是要寫實,從派對裡接生嬰兒眾人歡唱的戲就可以看得出來,
也許Aunt這段不合情理的談話用處是放入寓意。
成年之後,Jan派人把水葬的盒子取出來,裡面真的沒有東西(nothing at all)。

 

3  

對於Jan而言,這份關係就是他的牢籠,以老房子、鳥籠等方式實體化。
他仍然想模仿以前與母親的遊戲,但是如今好像多半笑不出來。

 

4  

Jan的女友(Lena Brundin飾)也找了一個跟母親差不多類型的。
(蠻漂亮的,但有點刻薄臉,哈哈)
他不允許女友睡在母親房間,不允許她穿母親的衣服,
是否他早該聽Aunt的話,不該把母親神格化,早該放下。

 

5  

如同Jan自己說的,若放不下的話,真正屋子裡的鬼魂就是自己。

 

67  

母親說:當你變成一個大人,我就會(復活)回來。
此處當然有些曖昧難解。
是否要在Jan以成人的方式再次學會愛人,
母親才能以一個凡人的方式活在他的回憶裡,
而不再是鬼魅般蠱惑他的大半心神的崇高存在?

 

89  

電影的敘述穿梭在Jan與女友的今日以及Jan對母親的回憶中,
房子的每個角落好像都映射出一份又一份的回憶,讓Jan想躲都躲不了,
一個房子如此使人失去生命力,故事的最後結尾似乎也因此顯得合理。

 

ps1.
banned at the Venice Film Festival
其實也沒什麼特別大尺度,其實就是小男孩露小雞雞而已。

ps2.
爵士女歌手Monica Zetterlund客串一個小角色。

arrow
arrow

    giselem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