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a0bGC.jpg

其實我之前好像寫過類似的筆記,但就被我自己搞丟了。

1. 表演素材
最近的單口喜劇趨勢似乎是一、兩年就要把所有的舊笑話汰舊換新,
換一套全新的whole new hour,但音樂表演不太可能這麼做,
尤其是熱門樂團的金曲,總是必須重複持續放送。

Andrew Dice Clay是類似的反覆放送存在,
觀眾希望在現場聽到他們早已聽過的經典名句,卻仍樂此不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68bNAkyzKQ

2. 渾然天成
看似自然隨性,其實事先精心設計的表演。

How Louis CK Tells A Jok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dvYrTeTuU

看似信手拈來,其實經過反覆推敲。
這是一種可追求的境界,但是並不代表即興、臨場應對不重要。


音樂表演的相關議題,我想到的是音樂表演者對觀眾的問候與聊天,
setlist中早就已經擬定好,什麼時機點要跟聽眾寒暄,
其實只是為了把器材調整的時間拖完,避免讓聽眾覺得空等而失去耐性。
舞台之前的交流,是為了幫舞台後方的搬運耗掉所需時間。


3.與觀眾的互動

單口笑話家應對Hackler可說是工作的一環,
每個笑話家都要學著應對這種危機場面,
而與觀眾交談、調侃觀眾更是常有之事。
但在互動情況下,仍得保持節目順暢進行,不讓觀眾因此分心,便是關鍵所在。

音樂表演者對於觀眾騷擾,通常不被要求有熟稔的舞台應對手腕。

4. 模仿

有所謂的翻唱cover band的存在,讓不能看到本尊的聽眾過個乾癮,

雖然有Michael Winslow這種口技音樂性的單口笑話存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9RmFZgNqf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6Sw6amNg5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wT69QkcZ8I

不過通常而言,單口笑話對於純粹模仿致敬的表演者,顯然比較不抱好評。
而對於剽竊抄襲者,更是往往砲轟伺候。

5. 驚喜元素
單口笑話家往往要求觀眾盡量不要拍攝最新的素材上傳到網路,
因為笑話往往需要一個爆點,若預先知情,效果將大打折扣。

音樂表演偶爾會演唱某幾首驚喜的歌目,讓觀眾新鮮一下,
但那對整場表演的優劣沒有太大的決定性。

6. 觀點

表演者的觀點置入作品中:
在表演內容中放入對政治文化的觀點、社會觀察。
有些單口笑話家自認為自身是拓展人類思維的先驅者,另一些則只專注於讓人發笑。
有些音樂表演者自恃為誘發社會變革的薪火,另一些則不把重點放在此處。

觀眾的觀點轉化:
好的單口笑話家,可以將觀眾原本不太能接受的敏感議題,
包裝成一個容易入口、惹人發笑的笑話,讓觀眾聽完後驚呼:
「原來我對這個議題也能發笑!」

7. 對觀眾反應的倚賴性

僅有非常少數的另類單口笑話家,會堅持惹觀眾發笑並非其表演重點。
大多數的狀況下,表演要kill,就是要博得觀眾的心。

有時,單口笑話被類比為催眠術、心理暗示,
若要表演奏效,觀眾當然要「有反應」。

然而,有創見與突破的音樂,跟悅耳程度、大眾接受度是兩碼子事。
音樂表演者似乎更有理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當中,
對觀眾的反應採取較置之不理的態度。

8. 記憶點
我發現單口笑話家喜歡放一個很有記憶點的笑話,
可以替整場表演畫龍點睛,但那個笑話往往不是最好笑的,
或許只是最有故事性、對表演者有獨特印記、最令觀眾印象深刻。

我在想,音樂表演是否會有類似的情形。
某首沒有那麼好聽,卻很有記憶點的歌曲?

9. 觀眾的既有印象
觀眾對某位表演者的既有印象,有時候會扼殺、干擾他們欣賞最新的表演內容。
單口笑話家可能深受刻板印象所害,因為觀眾對他們講述的議題有既定期待。
音樂聽眾可能也往往聚焦在他們心目中的「全盛期」專輯內容。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iselemine 的頭像
    giselemine

    捷瑟敏

    giselem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