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7938_575389939210146_379153416_o  

 

Ginger & Rosa (2012)
http://www.imdb.com/title/tt2115295/

Director: Sally Potter

Christina Hendricks ... Natalie(Mad Men的阿瓊)
Alessandro Nivola ... Roland (《變臉》裡面尼卡拉斯凱吉他弟)
Elle Fanning ... Ginger (泰坦族巨嬰)
Alice Englert ... Rosa (珍康萍女兒)

01.
順與逆

乍看片名,跟電影的開頭,容易會以為這部片是要講兩個少女的友誼,其實不然。
琴姐的戲份比重較高,主要是以她的視角來講自我的成長與幻滅。

琴姐跟羅莎活在古巴危機時期的英國,彷彿危機四伏,隨時有世界末日的可能。
有人期待末日的審判,有人企圖照常活下去,
有人擔心核彈危機傷及他們原本的幸福生活而焦慮不安,
有人則試圖趕緊珍惜既有的一切。

(A)
「末日在眼前,但我不能因此垮掉,我要繼續好好地活」

(B)
「世界走向不能再這樣下去,我現在要作出改變」。

對於琴姐而言,「你怎麼能不正視核彈的危機呢?」
它是可能性的一種終極可能性,它可以終結所有人類的存在,
有趣的是,這個「避無可避」之處,反而是她遁逃家庭矛盾,尋求心靈寄託之處。
投身抗議的激情,給琴姐一個好理由,逃開家庭中的紛擾。
正視核彈的危機正是漠視家庭衝突的好理由。

對於羅莎而言,人類命運終結的可能性,或許因為她是教徒,
所以她會傾向認為起身去抵抗這個終結是種徒勞。
這個終結只是在提醒她要活得更精彩,抓住值得珍惜的人事物。
但是,正視一切事物的珍貴,好好享受的生命,
這個要求,也可能轉而成為任性而為的藉口,傷害他人也在所不惜。

初看之下,琴姐是在抵抗歷史的洪流,羅莎則順從於大時代之脈動之中;
但事實上,琴姐對家庭的紛擾也是採取迴避以及拒絕承認的態度,她也是妥協者,
而羅莎以「我要把握末日前的生命」這種順從死亡的態度,反而給了她任性自私的理由。
「老娘要好好地活」反而成了價值衝突時優先選擇自己的理由。

所以,順與逆的態度其實都交織在她們生命的不同層次裡面。


02.

談談琴姐的老爸,羅蘭這個角色。
父親有品味,又聽爵士樂又讀文學,生活有情趣,
加上作為抗議運動的傳奇人物,他人崇拜的眼光,使得琴姐更為敬仰自己的父親。
琴姐對於父親有著浪漫的崇拜。相較之下,母親娜塔麗是多麼古板而無趣。

然而,父親基於對於體制以及規則的厭惡,
反而給了他一個理由可以拒斥對家庭的責任,
彷彿他超然脫俗的存在,不能受世間的繁規俗矩所約束。

對於群體,在抗議活動中他似乎將全人類負為己任;
但對於活生生的個體,例如老婆娜塔麗,他好像反而不想負責任。
不禁令人想問:是否當責任的對象是抽象理念的時候,負責起來才感覺比較良好?
對具體的一個人負責,好像不夠壯麗,只是一種冗長的苦悶。


在故事的尾聲,琴姐才從崇拜父親而厭惡母親的情緒中跳脫出來,
她了解到原本自己眼中母親的平凡,是一種務實而自我犧牲的表現,有其偉大之處;
而原本自己崇拜的父親,從某個角度看卻只是一個浪漫卻自私不負責的人。
母親娜塔麗年輕時原本也會畫畫,跟老爸讀文學聽爵士樂一樣都有文青氣息,
原本琴姐心裏責怪母親屈於平凡,然而看到父母離異之後母親重新拾起畫筆,
或許這提醒了她:
每個人選擇某條道路時,便關閉了其他一些可能性,而母親選的是犧牲自己來成全家庭。

03.

把音樂開得大聲,專注在音樂的內容,是為了轉移注意力,隔絕環境中令人不悅的噪音。


04.
如果在宏觀的角度,我反戰要求和平,
微觀的人際關係我卻與具體的人相互憎恨,這不是有點諷刺嗎?
或許正是因此,琴姐才會寫道:「羅莎,我還是選擇原諒妳。」

05.

在podcast裏曾經聽到戰爭中的國家,反而逼著老百姓盡可能地享受生活,
因為每天都可能是活著的最後一天。《藥命俱樂部》的道理也有些類似:
知道自己的死期之後,反而得到了某種自由,
因為(重新)看見了以往每個平常的日子,以前覺得平淡無奇,
如今體悟到活著的每一天,都是賺到,都是一種值得珍惜的特權。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iselemine 的頭像
    giselemine

    捷瑟敏

    giselem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