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illes Deleuze on Cinema - What is the Creative Act? (1987)


每個領域都有它自己的工作。
哲學不是對事物的反思,而是創造概念(concept)。
認清概念是被創造的(fabricated)而不是找到的 (discovery)。

繪畫是創造blocks of light and figure
電影是創造 blocks of movement-time
每個領域有它各自的點子還有創造的東西。

《A to Z》訪談還有提到科學可能是創造function,繪畫是percept,音樂是affect




2.
貴族社會 --->規訓社會 ---> 控制社會
      
德勒茲對資訊,各種的溝通理論都不抱信任。
他認為:資訊就是控制。
而counter-information,就是抵抗。

《A to Z》裡面也談到他超討厭演講跟各種形式的研討會,也討厭跟藝文人士交談。


他舉了個奇怪的例子:高速公路不confine你,而是讓你能到處走。
(不知道是不是在講誘惑 例如商品誘惑你消費)

引了「藝術抵抗死亡」這句話,他強調藝術跟抵抗的親緣性。


3.
德勒茲認為電影影像的特殊之處,在於disjunction of sound and image

他舉了三個影音分裂的導演例子:
Syberberg/ Duras/Straub夫婦

(他認為劇場中沒有影音分裂,就算現在開始有了,也是在模仿電影)

所謂影音分裂的效應:
聲音在講一件事情,螢幕顯示的卻不是你講的那件事情。
講的事情,是你可見的東西背後的事情。

其一,將底下的東西翻出來。 (使不可見成為可見)
其二,讓底基更往下沉 。
(不確定他的意思是說:改變底基疆界,還是說:讓可見者轉為隱蔽)

4.

4-1
德勒茲認為由黑澤明來改編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會很不錯,因為兩人關懷類似。

他們都關懷 the idiot in urgent situation
失火了,呆子他卻待著不動,思索著:
「一定還有更重要的問題,雖然不知道那是什麼,但一定有!」


《七武士》裡面的論題就是「武士在這時代的意義是什麼」,
武士找不到自己的生存意義/社會位置。打完仗一場空不被需要。

(我爸最近跟我講的浮浪者大概就是這意思!?)

4-2
布列松裡面的空間 ,部分與部分之間是斷裂的,
而是手,把它們連結在一起。
(不懂)

4-3
他認為Vincente Minnelli的電影談的是夢的危險:
活在他人的夢裡,即使是天真女孩的夢,也會被其吞噬。

(這個我覺得有點意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elem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