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模糊曖昧的關係,友誼與愛情的糾纏
                                                                               
在侯麥的電影裡,劇中人對愛情有許多不同的看法,
但是愛情常常牽涉強烈的激情,瘋狂的佔有慾,所以常常搞得很複雜,
忌妒心或者猜疑涉入愛情當中,令我們感到頭痛。
                                                                               
之於愛情的瘋狂,侯麥似乎試圖叫我們注意另外一項更值得珍惜的:友誼。
他常常描述異性之間異常坦白的對話,在談話中,雙方得到寬慰,
我們對這個好友或許是疏發對人生的看法,或者是發一些自己愛人的牢騷,
我們發現自己在友誼中得到了愛情裡面可能得不到的東西,
那就是相互的理解與尊重,我們可以坦然作自己。
                                                                               
在《夏天的故事》中,男主角發牢騷說:在朋友Margot身邊,他才真正在做自己;
他不用像在女友身邊一樣,需要步步為營,擔心自己不符合她的期望,
他是在扮演那個女友看得起的角色,為了得其認同而去努力扮演她的夢中情人。
基本上,他也覺得自己在這場愛情中扮演類似奴隸的角色。
他感覺自己比她低一等,而總是要搖尾乞憐,
她女友也常常對他說:
你知道嗎,我的親朋好友都不知道我在你身上到底看到了什麼值得愛的地方。
反正,他的女友彷彿當自己在施恩。
                                                                               
但他能從Margot這邊聽到建議,得到寬慰,再次去面對自己的愛情。
在《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電影版裡頭,茱麗葉畢諾許對丹尼爾戴路易斯說:
「或許我愛你還不如愛這隻狗......不,應該說是愛的方法不一樣。我不會期待狗的回報。」
愛狗的方式,或許更為溫柔。這就是友情的寫照,我們不會過於要求朋友的回報,
我們不會過度要求他的忠誠,我們不會想要佔有他的全部。
而在愛情當中,卻有可能愛得太深,相互扼殺對方的生命,
盲目而自私,想要佔有對方的全部。
                                                                               
但是,有沒有所謂友誼式的愛情,作為相互尊重與不索求無度的理想關係?
Margot與男主角在夏天漫步的這些時間,或許才是更有價值的。
如果有可能的話,大概就像這樣子吧。
                                                
2.Fear of the Sublime
                                                                               
侯麥裡常常有這樣的道德處境:我該不該跟他/ 她上床?
例如《募德之夜》、《春天的故事》或者《午後之戀》等等都有這樣的思想煎熬。
                                                                               
進一步說,愛情的魅力令這些想要使自身的生活規範化/平靜化的劇中角色感到焦慮,
他們彷彿面對了崇高而具威嚇性的美,面對這些的壓力,他們常常感到難以自處,
最後往往為了避免被漩渦捲入深淵當中,他們落荒而逃。那是致命的吸引力。
                                                                               
例子很多,《冬天的故事》裡,女主角明明很想再見自己的海灘戀人,
但是由於過於期待而感到緊張焦慮,心靈無法平靜,
她因此萌生了想要離開巴黎這個城市的念頭,她去作了一個逃離崇高美夢的決定;
《克萊兒之膝》裡面,男主角對兒時遊玩之地的態度,不想褻瀆他的美好回憶;
《午後之戀》男主角極力抗拒躺在床上的Chloe之美背誘惑,逃離她的公寓;
(奔跑下樓梯的螺旋性軌跡很有意思,符合漩渦的隱喻)
《女收藏家》裡頭Adrien劇末將擾亂其心房的Haydee撇下等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elem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