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柏格森
時間與自由意志 p.30

在外鄉人士以我們聽不懂的方言說話時,他們的聲音好像很響,
因為他們的話語不能在我們心中引起任何概念,
從而好像深夜的鐘錶聲一樣,沖入了一個空虛沉默的心靈,而壟斷了我們的注意。



Zizek <易碎的絕對>

現代人權思想在核心方面最終只是“違反十條戒律的權利”。
"隱私權”——即通姦的權利,違反第7戒。
"追求幸福並擁有私有財產的權利”——即偷竊的權利(剝削其他人),違反第8戒。
"新聞和輿論自由”——即說謊的權利,違反第9戒。
"自由公民擁有武器的權利”——即殺戮的權利,違反第6戒。?
"宗教和信仰自由”——即崇拜虛假的上帝的權利,違反第1-3戒。




梅洛龐帝在<知覺現象學>中提到佛洛伊德的部分:

For Freud himself the sexual is not the genital,
sexual life is not a mere effect of the processes
having their seat in the general organs,

the libidos is not an instinct,that is,
an activity naturally directed towards definite ends,
it is the general power,which the psychosomatic subject enjoys,
of taking root in different settings,
of establishing himself throughdifferent experiences,
of gaining structures of conduct.
It is what causes a man have a history...

對佛洛伊德自己而言,性不只是生殖的,性生活也不僅僅是器官運作過程的結果而已,
力比多也不是一種本能,不是先天朝向特定目的的活動,

性是一種一般能力,在其中身心相關的主體,
能安身於不同的處境中,能經由各種經驗來自我發展,能學獲行為的結構,
並感到愉悅。
這是使人得以擁有歷史的原因......


齊澤克
快感大轉移
p.192-193

女人在母親與娼妓兩種角色之間的分裂根源於私領域與公領域的二元性。
女人並非(同時是)母親與娼妓,但是同一個女人在私領域是母親<而在公領域就是娼妓。
---並且它越是私領域中的母親,就越是公領域的娼妓。

換句話說,與表面相反,母親/娼妓的分裂並不涉及內容的差異
(與兩種身份對立的肯定特徵),而是一種純形式的狀態。那就是說,
它指明了同一個實體的兩種銘寫與兩種型態。
一旦我們將她們與男性被分裂成私領域的冒險家和家庭的破壞者,
以及公領域內的道德英雄,其意識形態的同等物就明朗了:

作為母親的女人
(家庭的可靠之稱反對作為錯位冒險家男人,與女性實體的慣性和穩定性相比較,
男人是活耀的,他要向外發展,要超越自我,家庭的框架對他是個束縛,
他隨時準備要去冒任何風險---一句話,他是主體);

反之,作為錯位的娼妓的女人
(淺薄的、不穩定的、不可靠的,具有迷惑人的外表)
反對作為道德可靠性代理人的男人
(男人的諾言就是他的義務,他正是可靠的象徵承諾的具體化身
與女性無聊的撈叨相反,他擁有獨特的精神深度...)。

因此我們獲得了一個雙重的對立:

女性實體反對女性主體,以及女性外表反對男性本質。
女人代表了實質性的完滿和外表的變幻不定。
男人代表了否定性的破壞力量和本質的正直。


Zizek on Otto Weininger

p.182
快感大轉移


男人與做為性愛對象的女人之間的關係,
以及他與做為性妄想對象的女人之間的關係都是述行性的。
(對岸翻譯,應該是performative)
嚴格說來,女人不是男人墮落的原因,
而正是男人向性慾本身的墮落,才創造了女人賦予了她的存在。
只有當男人接受了自己的性慾,拒絕他身上的絕對並轉向低一層次時,
他才賦予女人以存在。

男人開始有性慾時才造就了女人。
女人得以出現,根本上只是由於男人接受了他自己的性慾。
女人只是這種確證的結果,她就是性慾本身......。
所以女人的一貫目標必須是使男人保持性慾。
......她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持續男人的罪惡,
因為一但男人克服了他的性慾,女人也就會消失。


Zizek簡述魏寧格在<性與性格>中的觀點
P.181

男人對女人的愛,---跟性渴望完全對立的真正的精神的、抽象的愛,
完全是自戀的現象。
在他對女人的愛當中,男人只愛他自己的理想形象
男人非常清楚地知道,這個永遠把他的痛苦的現實與這種理想分離開來了的鴻溝,
所以他將之投射轉移到了另一個事物極被理想化的女人身上。
這就是為什麼說愛是”盲目的”:
他取決於這樣的幻覺,即我們正在奮鬥的理想,已經在他者身上、在愛的對象身上實現。



因此愛與恨一樣是膽怯的現象,是發洩的方便路徑:
在恨中,我們將本來停留於我們身上的罪惡外在化並轉移到他人身上
反之,在愛中,我們把自己的精神本質作為一個已經實現的存在狀態投射他人身上,
而不是耐心地去實現它。



死之華 - 顏射大腸(拍攝中)

比爾蓋茲不是億萬富翁的話,也只是個宅男而已

--- 佚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elem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