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etchbook_43_1.jpg

當初看完這部片的時候,自己沒有非常喜歡,

但不得不佩服它的概念新穎跟細節精緻。 但同時也覺得觀影經驗蠻累人的,沒有什麼韻律跟呼吸的空間。

雖然也有預感這部電影會取得相當的經典地位,甚至被造神、吹捧崇拜。

不過當初自己也沒有留下筆記,現在真的沒什麼印象了。

我當初的印象是後半部顯得拖沓無力,大場面的戲顯得有些幼稚無趣。 例如雪地那段完全無感。

分不清現實與夢境,乃至於在現實中為了「逃離夢境」而自殺, 照理說是一個蠻引人入勝的恐怖概念,

然而我卻沒有感受到, 我覺得Mal的自殺段落有點滑稽。

http://inception.wikia.com/wiki/Limbo

Limbo翻成「渾沌域」少了點懸而未決的味道,

「幽冥」跟「靈薄獄」過於神話,意譯「淩波」又是指舞蹈有點太搞笑。

然而這原本就是西方神學的概念,「天堂與地獄之外」的未決狀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inQNMiRu2w

影片這位教授的論點,讓我接受了「全都是夢」的特殊詮釋,

這種論點並不總是愚蠢而偷懶的權宜之便(我之前就有點這麼覺得),

而有機會把整部片解釋得更有意思。

乍看之下好像沒問題,但事後卻經不起推敲的荒謬感,

正是人們在整理夢境思緒時常有的經驗, 而本片也用它滿滿的細節,讓觀眾感受到了這一點。

 

「電影製作」與「造夢」的共構,呼應了Zizek的那句:

電影不是給你那些原本慾望的對象,而是教你如何慾望。

Inception,想法的植入,正呼應了這種淺移默化, 甚至足以威脅自由意志的強大煽動能力。

電影的虛構世界,就有如Limbo,不歸屬於特定的人士、不受侷限, 但同時也可能充斥著其他人的遺跡。

就算不屬於現實,還是不影響眾人投入情感於其中。 所有虛構的故事,

都依舊有著引領觀眾情感的本事。

 

陀螺、戒指、小孩子的臉

http://inception.wikia.com/wiki/Totem

「圖騰」(Totem)是某個東西與屬性,讓人用以辨認其所處時空是「我的現實或夢」,

而非在「他人的夢中」,因為他人的心智中沒有該物件的細節資訊。

這個圖騰爭議的來龍去脈,其實我也沒有很熟, 簡言之,有人認為陀螺只是紅鯡魚(Red Herring),

引開注意力的道具, 那個陀螺懸而未決的結局,其實只是假的懸而未決,它根本就不是重點。

真正的圖騰是戒指,更甚的論點是戒指在現實中已被銷毀,因此只有Cobb能掌握其性質。 有人去調查細節,那些小孩子的演員有換過,服裝細節也有變,

或許是一種間接的證據去輔佐時光有流逝,因此Cobb有回到現實的證據。

然而有如懷議論者對這個世界的論調,沒有人能說得準。

我們進入一個虛幻世界,經過一番歷險,然後退出那個虛幻世界之後,

卻發現連自己原先現實世界的確實性也失去了。

這種智性的歷險的確是蠻有趣的。

 

arrow
arrow

    giselem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