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dscape-1477689024-westworld-dolores-gun.jpeg

 

http://giselemine.pixnet.net/blog/post/457989464
電影運用一些暫緩揭曉、製造誤會的手法,讓過程更為有趣。

《異星入境》(Arrival)看似是倒敘(flashback)的場景,其實是前敘(flashforward)。
希區考克《驚魂記》的偽中性鏡頭。
《捍衛戰警》的交叉剪輯,誤以為是警匪衝突的聚匯收攏,卻只是一場騙局。

《西方極樂園》(Westworld)的剪輯讓觀眾誤以為若干人物是處於同一時空,
異時空的存在者,並無法彼此相遇;卻隱含著「自我追尋」的寓意。
內外的追尋,關卡之謎和自我的認同,凝聚在迷宮此一象徵上。

經典的故事劇情之中,
自我探尋之路,正好是整個世界危機的解圍之途。
一對愛侶結合,加上一場世界危機之類的套路,也隱含著這種結構。
這是各種故事中一再出現的群體與個人之途交會。
(我原本沒有很想拯救世界,只是你剛好惹火我了,諸如之類的)

然而《西方極樂園》的隱含教訓可不淺薄:
絕非「原來我們跟他者也沒什麼兩樣嘛」這種簡單結論。
(天啊,原來人類比殭屍還可怕呢!類似這種)

http://westworld.wikia.com/wiki/Host
片中剪輯所造成的誤解,它依賴的是觀眾的習慣性預設。
隨著劇情逐漸展開,觀眾理解到那是不同時空當中的事件。

然而有趣的是,觀眾在觀影經驗中赫然「釐清事物次序」的經驗,
和劇中智能機械人(host)的覺醒是一致的。
它後設地讓觀影者跟host經歷了同樣的覺醒。
也就是:從混沌的意識邁向自省的意識,成為主體(becoming subject)。

於是產生了人機之辨、自由之辨、存在本質之辨:
A.在虛擬世界中只是空轉,不能做自己。
B.在現實世界中只是空轉,不能做自己。

A.唯有在虛擬世界中才能好好做自己。
B.唯有在現實世界中才能好好做自己。

A.沒有外界禮教束縛,行為沒有後果,才能好好享受樂趣。(入園享受者之路)
B.沒有法治與行為後果的世界,沒有道德責任,也就沒有自由可言。
要有後果、有擔負的遊戲才有樂趣。(黑衣人之路)

A.受苦狀態,使存在者遭受奴役。(經驗的滿盈、不可承受)
B.正是受苦狀態,使存在者得以成為主體。(踏入人文世界不得不承受的創傷)


殺死造物主,衝破既定的原初設置,似乎是朵莉絲的自由彰顯。
然而會走到這一步,亦是福特(Ford)的布局所致,
看似保護體制者,卻才是那個讓host得以掙脫既有枷鎖的幕後推手。
有那麼一點福特以人類身分自己當作梯子,
抬轎讓智能機械人們更上一層樓的感覺。

arrow
arrow

    giselem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