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WhiplashBloodyDrums_large  

[01]
《進擊的鼓手》
Whiplash (2014)

當人家說Song One不好看的時候,可能會說:歌沒一首好聽的。
也就是說,不符合觀眾把它看成一部「音樂電影」的期待。
可是Whiplash歌不好聽,也能好看。
它並不一定要被用「關於音樂的電影」的方式閱讀。
爵士樂迷跳出來說:我們不是聽這種音樂的啦。
樂手指控:音畫不對位,找人另外偷打齁。
老師們出來澄清:我們不是這樣教學生的。

要論寫實呈現,Whiplash顯然有很多毛病可以挑:
打鼓不會這樣大噴血,開車的段落太狗血,
我們不習慣這種題材的電影用這種誇張的方式表現。

Whiplash骨子裡比Fifty Shades of Grey還要SM多了,
有趣之處在於高標準要求的動機模糊性:
它背後的動機,是恨鐵不成鋼的才藝淬鍊,還是虐待的快感?(或者兩者皆是)
進入充滿不合理要求的社群之後,受到認可的榮耀感更高。
(兄弟會或者邪教的奇怪入會儀式,軍隊整人習俗等等可作為例子)

Andrew是個想要成為偉大樂手的孩子,他以過於熱血且戲劇化的行徑去追求。
在家庭裡不被理解與認可的Andrew(家裡比較能欣賞體育的能力而不懂得欣賞音樂才藝),
自然地想要找到能跟隨的對象,能夠給予他認可的對象。

音樂嚴師Fletcher的論述是:
天才不會放棄,所以不合理的磨練怎麼虐都沒關係,
天才一定會走到盡頭,其它庸才被耗損光都沒關係。
他給了自己施加非人性訓練的理由。

Whiplash劇末有趣之處,也是在其曖昧性:
Fletcher是僅為了復仇,還是想逼Andrew臨場發揮?
劇末,Andrew從被動轉為主動,不再只是聽從指揮/跟隨節奏,
而是自己創造自己的規則,自己主導自己的節奏。
兩人心領神會的眼神交會與淡淡的笑容,到底是英雄惜英雄,還是互虐的較勁?


---

10924252_772268186188986_5798781780219594375_o  

 

[02]
《暗黑冠軍路》
Foxcatcher (2014)

Foxcatcher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原本的事件已經很耐人尋味。
在電影版本中,它跟Whiplash一樣,是追尋他人認同的故事。
只不過這次尋求肯定的對象,換成了冷漠的母親。

約翰杜龐作為富二代,作什麼好像都不得母親的肯定。
他決定要有所作為,母親有馬場訓練馬匹,他則成立了Foxcatcher角力訓練館。
他用許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支持自己這個決定。

以寫實的角度去挑毛病,也有不少東西可以挑:
為了增加戲劇性,摔角手馬克舒茲被刻畫成不得志的頹喪貌 ,
奧運等級的身手卻被描繪成靠哥族,好像沒哥哥就不行,對哥哥很欽羨。
馬克跟杜龐的關係,也透過這個不忠實的描繪加以戲劇化:
一方面是證明自己的途徑,自立更生讓哥哥放心甚至是羨慕,
另一方面也是哥哥注重自己家庭孩子之後,馬克寄託感的轉移。
(雖然約翰杜龐是個不太可靠的嘴砲王)

另外,關於MMA格鬥的時間人事細節也是錯誤的。
片中更加入了同性情慾的undertone,不知道對馬克舒茲本人是否有造成困擾。

不過,我仍然覺得這部片在這些改編之後仍值得一看。
主要在於它的黑暗基調描繪得挺好,
而其中所呈現的無知自大富二代的行為,也隱隱透出令人苦笑的幽默。
尤其是母親過來巡視訓練館,約翰硬著頭皮親自指導奧運等級摔角手的段落,非常出色。
約翰杜龐可能是史蒂夫卡瑞演過最有深度的角色。

約翰杜龐與這個世界的格格不入,在電影裡描述得很好。
他喜歡賞鳥,他金援摔角館,往往扮演著旁觀的角色;
因為自己富二代的身分,已經擁有了太多東西,彷彿被剝奪了自食其力的美國夢,
金錢的淫威,使得他遭週的人都被迫演戲給他看,更加深了他的自我蒙蔽。
從慶功會上,摔角手故意給他摔的段落可以看出,他是非常想參與,
可是事實上他的個性跟社會地位都使得難以融入,
只要稍微一受挫,他會立刻縮回他冷酷富人的身分。


Mark Schultz的MMA比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J3tMCqwyP0

本人現身說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Y6sfFiGIUg

人物外表對照,電影與事實對照
http://www.historyvshollywood.com/reelfaces/foxcatcher/
---

All-Good-Things-ryan-gosling-16536005-843-472  

[03]
《美麗破綻》
All Good Things (2010)

同樣是真人真事改編,事實上我是先看了同導演對於同事件的紀錄片劇集The Jinx,
才回過頭來看這部電影版本。

嫌疑犯Robert Durst本身蠻喜歡這部電影,事實上,就是因為欣賞這部All Good Things,
才給導演拍攝The Jinx這部紀錄片訪問的機會。

10999536_812293562186448_291972426865008274_o  

Robert Durst結婚照

 

從紀錄片中,導演就已經用了「重演現場」的戲劇化手法,
他將Robert Durst的口述,轉化為生動的畫面,
但這樣的呈現方式,容易讓觀眾認為這些事件是真正發生過的。
若Robert Durst是個說謊成性,或者心智陷入妄想狀態的人,
事實上我們看的是他的謊言,或者是他的夢,觀眾是看到他想被呈現的樣子。

(例如:他的父親是否叫他起床見證母親的自殺?)

《美麗破綻》顯然刻意忽略了很多事實證據,是導演想像力的浪漫化產物,
這跟Robert Durst自我粉飾的傾向是一致的,也難怪他會喜歡這作品。

死者一:老婆。
死者二:公關發言人兼好友,黑幫老大的女兒。
死者三:鄰居。

導演用他的想像力嫁接了三個謀殺:
死者二幫忙喬裝為死者一,而死者三則被唆使去謀殺了死者二,
男主角自己最後再殺死了死者三滅口。

在真實事件中,正是因為死者二的身亡,Robert Durst才逃走,接著才認識了死者三。
所以時序跟因果都是被濃縮並且重新發揮的。

在電影版本中,暗示了男主角與父親攤牌,且可能造就了父親的死。
這顯然也很對Robert Durst本身的味口,這樣的改編反而可能抒發了他對父親的反感。
電影讓你經歷了你想做但是沒有作/不能作的事。

導演在電影版本中,試圖對男主角的行為動機作某種暗示性的解釋:
英文片名是美好的事物都有結束的時候,男主角的強烈占有欲(中二),
讓他對完美的幻滅難以接受,往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儘管紀錄片也為人詬病有些證據的偏剖,但我覺得紀錄片值得一看,比電影改編好。
紀錄片本身引發的後續效應也令人好奇。

11156211_812358538846617_3943315133071757637_n  

All Good Things trailer
http://youtu.be/B7_VwoZKPRM

其他一些資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Jinx_%28miniseries%29
http://www.vulture.com/2015/04/robert-durst-biographer-jinx-factually-incorrect.html
http://youtu.be/U2M4Dnq7ApY

arrow
arrow

    giselem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