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

我這邊要提供的是一篇哲學概念簡介的翻譯。
其實這篇跟電影也稍微有點關係,但屬於理論性的相關,隔得比較遠。
路邊很多文章都可以看到用Gaze這個字,有時候是沙特的,有時候是拉岡的,
有時候其實只是想說「觀看」或「注視」而已,但可能覺得寫「凝視」聽起來比較帥,就寫凝視了。

當然要寫電影評論的時候,試圖引援理論試圖作有趣的解釋,出發點是很好,
但是當你講到凝視又扯到拉岡的時候,至少稍微查一下網路嘛,
我看到很多人都超不害躁的,但是在我提出一點貢獻之前,也不好意思說什麼。
所以決定把這個以前翻譯起來自己讀的東西po出來給大家參考。
至少有人在講拉岡的凝視的時候,如果在亂講,看看我翻譯的那個網站的文章,就可以知道他哪裡在唬爛。

我當然也不是專家,沒辦法講出完全正確的名詞解釋,但是藉由我所查的資料還有片面理解,
我還是可以排除掉一些錯誤的解讀,並且講出一些理由來。

簡單來說,我讀起來,拉岡的凝視(Lacanian Gaze):
其一,不是在講試圖刻版化女性的投射者,主控慾望的男性視角,
其二,不是所謂大他者(the big Other)的注視,
其三,不是某種社會集體意識所產生的輿論壓力,
也不是小說裏老大哥那種無所不在的監察與質詢的壓迫者。
但是我都曾看到這種解釋。


引一段季捷克的說明:
「對拉岡而言,它們(Gaze與Voice)不是處在主體(subject)這一邊,而是在對象(object)那一邊。
 凝視標誌出了這樣一個點,在此主體早已被凝視(already gazed at):是對象正在凝視著我。」

(這是三小?沒關係,繼續翻譯下去:)

「於是,凝視不是作為他/她的自我呈顯以及視線所及之保證,而是以汙點在圖像上的方式作用著,
 擾亂其透明可見性,並且將我(譯註:觀者)與圖像之間不可化約的關係引介到這個圖像上。
 我不可能從圖像上那個凝視我的點來觀看,
 視野(the view)跟凝視是結構使然的不對稱(constitutively dissymmetrical)。

 作為對象的凝視,像是污點一樣,使得我們無法從一個安全而"客觀"的姿態去看那幅圖像,
 只能將圖像視作:以我所在視野所抓取的某物來看待(譯註:這邊不確定翻得對不對)
 (framing it as something which is at the disposal of my grasping view)。
 於是我們可以說,我視野的框架限制,在那個(凝視)點上,早已被銘刻註記在圖像的"內容"裏頭了。」

(Zizek Reader p.15)


就算上面這段再怎樣看不懂,至少也看出Gaze不是什麼父權宰制的male gaze這種東西,
它也不是拉岡的所謂的大他者,也不是任何真實存在,或者心中虛擬的另外一個思維的、或發出命令的他者。


算了,我要直接貼翻譯了。哈哈。

---

翻譯自:
http://www.cla.purdue.edu/English/theory/psychoanalysis/lacangazemain.html

拉岡在發展他的理論的同時,將對於凝視的談論更複雜化了。
首先,凝視的重要性,跟他的鏡像階段理論連在一起,
在鏡像中主體藉由將自己視為Ideal ego而達致主控感。
                                                                               
藉由從鏡中看到自己,建立起使他可以終生嚮往的形象,
鏡像階段的主體才得以開始進入文化與語言。
(一個穩固融貫的自我樣式,跟真實肉身裡渾沌的驅力正好相反。)

在他往後的論述中,拉岡對藉由區分眼睛的「觀看」(look)跟「凝視」(Gaze),
將朝向鏡像的自戀觀看的理解更為複雜化。
凝視(Gaze)在拉岡的後期論著裡,指涉一種怪異的感覺,發生在這樣的情形:
當我們觀看注視一個對象,這對象竟然藉由它自身的意志向我們回望!驚!!!

這種怪異的感覺:被我們所觀看的對象反過來凝視,使我們產生像閹割焦慮似的感受,
(提醒我們:象徵秩序的核心存在著缺乏(Lack))
我們可能相信自己的觀看是處在掌控中的,但是,這種對窺看力量的感受,卻永遠無法完成,
因為存在的物質性(實在界),總是超出或者暗中破壞著象徵秩序中的意義結構
拉岡最喜歡舉的凝視例子,就是霍拜因的《大使》這幅畫:

[請看圖]

1139592661  


當你看這張圖,首先給你的印象,是你對你觀看的東西是有所掌握的,
但是接下來你發現圖畫底下,地板那邊有個污點,
而你只有透過一個側邊的歪斜角度,才能從這個點開始慢慢看出這個汙點是什麼:
事實上,是個回瞪著你的骷髏。

被這個我們觀看的對象回瞪,我們被提醒面對自己的缺乏(lack),被提醒著這樣的事實:
象徵秩序之所以能夠分離出來,惟有透過與實在界的物質性相間隔的脆弱邊界才得以辦到。
在霍拜因畫中那些關於權力與欲望的象徵(財富、藝術、科學野心),也就被暗中全盤被壞了。


拉岡在<做為對象a的凝視>當中,
談論到對象a(統攝我們的欲望)與凝視(藉由實在界的爆發,威脅著要取消我們的欲望)
的親密關係:就像我之前講的,
「欲望的核心是一種誤認的充足,其實什麼都沒有,只是做為一個我們自戀投射的屏幕,
 正是這樣才保障我們能持續地慾望下去。」

不管怎樣,因為對象a(我們慾望的對象)最終來說是空無,只是自戀投射的屏幕,
若太靠近對象a,就會給我們跟拉岡講的凝視一樣的震驚經驗......
了解到我們的慾望背後,什麼都沒有,只是我們自身的缺乏(lack):
實在界的物質性回瞪著我們,慾望核心的缺乏既使欲望能夠持續,
也不斷地威嚇我們,它將使我們的慾望在實在界的基礎磐石上擱淺(run aground)。

凝視這個概念已經在一些女性主義研究者手中進行探究:
一方面,說明傳統好萊塢影片中的女性如何作為慾望之對象,被化約為男性幻想之投射物;
另一方面,說明觀看(look)中所包含的男性主宰慾望,
事實上是怎樣持續地被電影何心中的某種閹割而持續地被暗中截斷(undercut)的:
電影膠卷上,畫面與畫面之間的空白處,唯有藉著這樣的elision(不會翻),
所謂影像性的"現實(reality)"才能被創造幻化出來。
這些空白處可以被類比為實在界(the Real):
它不斷威脅著要毀壞我們自戀投射而成的"現實"(reality)。

[譯文結束]
---
                                                             
在這裏我只補充一下實在界(the Real)跟現實(reality)的差別:
Reality is already organized by fantasies/ideologies.
它是賦義活動之後的產物,現實中的事物,
因為我們的賦義活動而被看起來有意義、可愛、有目的性。
而拉岡同意賦義活動需要語言來達成。

實在界則是未經組織的nonsense,是一片虛無,可以類比說是未食禁果前主客交融的狀態,
好比孩童見山還不是山的狀態,沒有時空觀念,也不會將東西命名與管理;
當我們進入象徵界後(讓我們先簡單把它說明為人文世界意義與權力的活動場域),
就算嚮往孩提的生活,也仍然無法將進入象徵界之前的體驗順利象徵化,道可道非常道嘛;
所以,實在界同時有拒斥象徵化的特點,它頑固而不被象徵界所收攝。
(確切來說,該說是「拒斥象徵化」或是「拒斥完全象徵化」我也沒把握)

但是妙的就是,象徵界就是環繞它而建立的,實在界作為象徵界的存在條件,
但是又阻止了象徵界的完全系統化封閉,進而圓滿自足的可能性;
象徵界永遠向實在界開敞並受其調節。


引一段Kathleen Dow Magnus的Hegel and the Symbolic Mediatio of Spirit 一書中的話:
(沒錯,我很懶,不想自己解釋)                                                                   

象徵界是透過一封閉的意義系統所建立,與一超越意義的範域相對立。
the Symbolic is constituted through a closed system of meaning  as opposed to a realm beyond meaning.

對拉岡而言,與象徵界對立的就是其外的實在界(the Real),而象徵界無法脫離無意義的實在界而獨存、發揮作用。
the Symbolic is conditioned by the Real which stands outside of meaning.


所以,從兩句話可以猜到,拉岡的世界觀不是那種一切都在符號的大機器下受管理的世界。
仍然有超驗的領域存在,作為現象世界存在的條件,而不會是全被象徵界吸進來變成符號的情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selem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